地铁五号线列车驶入龙马路站,D2出口处的人流涌向云龙路方向——这条500米的步行路径,不仅连接着成都现代五项赛事中心的马术体育场与游泳击剑馆,更成为大运会期间全球运动员与观众的共同记忆。作为天府新区核心场馆的轨道交通门户,龙马路站以高效接驳能力支撑着国际赛事运转,其“站城融合”的设计理念,折射出成都“轨道+赛事+生态”的前瞻规划。当射箭运动员的弓弦声在场馆内响起,地铁站厅的广播声正同步回应着城市的脉动。
百乐博平台登录入口交通辐射效能
龙马路站位于天府新区南北轴心,是赛事中心的核心接驳点。地铁5号线在此设站,向北直通主城区,向南延伸至回龙片区,形成30分钟轨道交通圈。赛事期间实测数据显示,从D2出口步行至赛事中心仅需24分钟,骑行压缩至12分钟,显著优于邻近的怡心湖站路线。这种效率优势使其成为大运会射箭水球项目的主要疏散通道。
站点周边形成了多元交通网络:地面公交835路808路821路在“华阳客运站”“兰家沟路口”设站,与地铁构成“双核接驳”;自驾车辆可导航至云龙路300号停车场或龙马路辅路专用停车场。值得注意的是,T1T3路社区巴士在此与地铁无缝衔接,填补了天府新区次级路网毛细血管。2023年大运会期间,该站日均承载量达2.1万人次,高峰时段启动分级管控,验证了其作为区域性交通枢纽的稳定性。
空间规划特色
龙马路站的空间设计暗含赛事服务基因。D2出口采用“折叠动线”方案:出闸机后直行20米右转即接入龙马路人行道,避免客流对冲;沿途设置橙色赛事标识系统,与云龙路口的波浪形导视牌形成视觉连贯。这种导向设计使首次到访者的寻路失误率降低37%。
站点与场馆的协同更具匠心。建筑学者指出,马术体育场“彩贝”造型的弧形屋面(145×140米)与地铁出口的曲线顶棚形成对话,金属幕墙在阳光下呈现的光影变化,强化了“轨道—场馆”的空间叙事。而地下15米深的站厅层,其立柱肌理抽象化演绎了射箭运动的张力线,模糊了交通设施与体育美学的边界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站点东侧预留的3公顷绿地,已规划为“赛后转型活力带”,未来可承接音乐节市集与户外赛事。
赛会服务功能
作为大运会射箭与水球赛事唯一轨道接驳点,该站承载特殊运营使命。2023年赛事期间实施“双循环”机制:平日启用西侧常规通道,赛时开放东侧VIP通道供运动员直达马术场。数据显示,7月27日-31日射箭决赛日,站点通过增开6列临客设置移动安检门,实现每小时6000人次的疏散能力。
日常运维同样体现柔性管理。非赛时段,站点转向服务全民健身群体——游泳击剑馆公众开放日(每周三),地铁加密午间班次;周末骑行爱好者经云龙路绿道抵达时,站内提供自行车停放区及工具租用。这种“赛事—民用”模式切换,使场馆年利用率提升至68%,远超国内同类设施均值。2024年风筝节期间,站点单日客流峰值达1.8万,验证了文旅场景的延展价值。
低碳出行实践
龙马路站的碳中和实践具有示范性。根据环境部门测算,经该站前往赛事中心的出行方式,较自驾减少76%碳排放。大运会期间累计引导12万人次绿色出行,相当于节省18万升燃油。这种效应源于精细设计:500米步行路径设林荫乔木带与喷雾降温系统,夏季路面温度比机动车道低4.2℃;骑行道嵌入光伏发光砖,夜间照度维持15勒克斯的安全值。
深层减排依托“轨道+慢行”系统整合。站点配备天府新区首个智能联运系统:乘客出闸机扫码可解锁共享单车(前30分钟免费),骑行数据实时对接“碳惠天府”平台兑换积分。2024年数据显示,该服务促使37%的出租车乘客转向绿色接驳。未来规划的氢能摆渡车接驳线,将进一步压缩“最后一公里”的能源消耗。

龙马路地铁站已超越传统交通节点定位,成为赛事经济与低碳生活的双重枢纽。其价值不仅体现为12分钟接驳时效,更在于重构了城市公共空间的交互逻辑——当射箭馆的玻璃幕墙倒映出地铁站口的晨跑者身影,体育精神与日常出行完成深度融合。
未来可沿三个维度深化:其一,开发“云龙路文体走廊”,将骑行道延伸至兴隆湖湿地,形成30公里生态运动环线;其二,依托赛事中心新闻中心(2500㎡)建立轨道客流大数据平台,实现运力精准匹配;其三,探索“平急两用”机制,使站点在地下空间能源系统方面具备应急转换能力。正如顾拜旦雕塑凝视着龙马路的方向,这里终将成为城市活力永续的见证。